立足确凿的证据巧断疑案
|
发布日期:2009-5-29 查看次数:3628 来源:中国普法网
|
现实生活纷繁多样,十分复杂,而发生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案件更是千奇百怪、多有疑难。我们今天就给各位观众讲几个古代法官立足确凿的证据,巧断疑案的故事,并对这几个案子进行简要的评述,帮助观众朋友们了解有关情况。
一、烧猪断案
三国时,张举在句章担任知县。当地有一个叫徐克明的人,他有个老婆叫丁敏。这个丁敏颇有几分姿色,但却不是什么好人。
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,丁敏认识了贩卖丝绸的商人黄仿勤,后者送给丁敏几尺丝绸,一来两去,两个人很快就勾搭成奸,而徐克明本人却竟然对此一无所知,一直没有发觉。
时间一长,黄仿勤和丁敏就不满足于偷偷摸摸地交往了。于是就想要害死徐克明。怎么害死呢?黄仿勤给丁敏出主意说:“你如果敢下手的话,我有个好主意。最好是乘他睡觉的时候,先用刀将他杀死,然后放火把房子烧了。尸体一烧,这样杀人的痕迹就看不出来了。然后就对外说他是因失火而死,别人也是看不出来的。”
丁敏心狠,就答应了。夜间乘徐克明睡觉的时候,真就杀了徐克明,随后又放火烧了自家的房子。
在别人面前,丁敏谎称自己前几天回娘家去了,没想到还没等回来,自家失火,竟然把丈夫烧死了。同时,也不忘了挤出几滴眼泪。
徐克明的父母及弟弟就在本县住,听说徐克明突然因自家失火而亡,大吃一惊。觉得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,一是徐克明不会粗心大意到让自家失火的程度。二是即使失火了,徐克明一个大活人,为什么跑不出来?三是街坊里风言风语听说丁敏与他人有染,会不会是丁敏所为呢?
于是,徐克明父母与弟弟一同到县衙把丁敏给告了。
知县张举接到报案后,立即带人勘验了现场及尸体,同时又在现场审讯了丁敏,丁敏死不认罪,一时间没有证据证明她犯罪,而且火灾现场满面狼藉,很难确定真相。张举想了一下,就叫人取来两口猪,一口杀掉,一口活着绑上,然后堆起柴草来把这两口猪一齐烧,烧过之后,张举指给丁敏和大家看:“那口活猪烧死后嘴里有灰,因为它要挣扎;那口死猪死时就把嘴闭上了,所以烧过之后,嘴里无灰。”接着,张举再命人检验徐克明尸体,掰开牙齿一看,口里没灰。
同样的道理,证明徐克明是失火之前就死了。这时候再审,丁敏不得不供出自己的杀人罪行。
【简单的评价】这个故事来源于古书《疑狱集》。事之所在,理之所在。徐克明尸体的口里没有灰,说明他在失火之前就已经死去,这是本案的焦点,也是破案的切入点。张举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,利用动物做火灾模拟试验,比较两种情况下的不同结果,使案件得以侦破,的确很了不起。
二、杀鸡取证
南齐时候,傅琰在做山阴县知县时,有一次,有两个人撕扯着立足确凿的证据巧断疑案 现实生活纷繁多样,十分复杂,而发生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案件更是千奇百怪、多有疑难。我们今天就给各位观众讲几个古代法官立足确凿的证据,巧断疑案的故事,并对这几个案子进行简要的评述,帮助观众朋友们了解有关情况。 一、烧猪断案 三国时,张举在句章担任知县。当地有一个叫徐克明的人,他有个老婆叫丁敏。这个丁敏颇有几分姿色,但却不是什么好人。 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,丁敏认识了贩卖丝绸的商人黄仿勤,后者送给丁敏几尺丝绸,一来两去,两个人很快就勾搭成奸,而徐克明本人却竟然对此一无所知,一直没有发觉。 时间一长,黄仿勤和丁敏就不满足于偷偷摸摸地交往了。于是就想要害死徐克明。怎么害死呢?黄仿勤给丁敏出主意说:“你如果敢下手的话,我有个好主意。最好是乘他睡觉的时候,先用刀将他杀死,然后放火把房子烧了。尸体一烧,这样杀人的痕迹就看不出来了。然后就对外说他是因失火而死,别人也是看不出来的。” 丁敏心狠,就答应了。夜间乘徐克明睡觉的时候,真就杀了徐克明,随后又放火烧了自家的房子。 在别人面前,丁敏谎称自己前几天回娘家去了,没想到还没等回来,自家失火,竟然把丈夫烧死了。同时,也不忘了挤出几滴眼泪。 徐克明的父母及弟弟就在本县住,听说徐克明突然因自家失火而亡,大吃一惊。觉得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,一是徐克明不会粗心大意到让自家失火的程度。二是即使失火了,徐克明一个大活人,为什么跑不出来?三是街坊里风言风语听说丁敏与他人有染,会不会是丁敏所为呢? 于是,徐克明父母与弟弟一同到县衙把丁敏给告了。 知县张举接到报案后,立即带人勘验了现场及尸体,同时又在现场审讯了丁敏,丁敏死不认罪,一时间没有证据证明她犯罪,而且火灾现场满面狼藉,很难确定真相。张举想了一下,就叫人取来两口猪,一口杀掉,一口活着绑上,然后堆起柴草来把这两口猪一齐烧,烧过之后,张举指给丁敏和大家看:“那口活猪烧死后嘴里有灰,因为它要挣扎;那口死猪死时就把嘴闭上了,所以烧过之后,嘴里无灰。”接着,张举再命人检验徐克明尸体,掰开牙齿一看,口里没灰。 同样的道理,证明徐克明是失火之前就死了。这时候再审,丁敏不得不供出自己的杀人罪行。 【简单的评价】这个故事来源于古书《疑狱集》。事之所在,理之所在。徐克明尸体的口里没有灰,说明他在失火之前就已经死去,这是本案的焦点,也是破案的切入点。张举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,利用动物做火灾模拟试验,比较两种情况下的不同结果,使案件得以侦破,的确很了不起。 二、杀鸡取证 南齐时候,傅琰在做山阴县知县时,有一次,有两个人撕扯着一只活鸡上堂告状 。傅琰让他们逐个叙说案件情况。其中一个人说:“这只鸡是我家的,不知怎么跑到他家去了。我发现了,就去讨,谁知他竟然说这鸡是他家的。不肯给我。因此,特来求大爷明断。” 另一个人说:“这只鸡明明是我的,他却说是他的,我如何肯给他?我辛辛苦苦地养了几个月,这只鸡才长这么大。这个人不识羞耻,想坐享其成,这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。” 前一个人又说:“这只鸡明明是我的,他硬说是他的,太不讲理了。今天早上我还给鸡喂食呢。本来喂完食我想把鸡关起来,喝口水的工夫,回头再找鸡就不见了。我找来找去,忽然听到他家院子里有鸡叫声,我过去一看,见他正在捉我的鸡。我走上去,说鸡是我的,他却硬不给我,还说:‘鸡进了我家院子,就是我的。你说鸡是你的,你有什么证据?’我说:‘我的鸡我认识,还要什么证据?’他却说:‘我的鸡我还认识呢,我凭什么给你?’青天大老爷,您看有这么不讲理的人吗?” 另一个人又说:“你怎么说得跟真的一样呢?你可真能编瞎话啊。今天一大清早我正在院子里喂鸡,我却跑进来朝我要鸡,你说是谁不讲理?”两个人争吵不休, 都说鸡是自己,各不相让。 傅琰刚开始的时候还很生气,为了这么点小事儿就来找父母官,简直是荒唐头顶,真想把他们都赶出去。可是转念一想,我这个当官的,如果连这点小事都来断不了,那也叫他们笑话了。再细想一下,这件小官司还真难断,没有什么直接的线索。充其量就是找几位邻居做旁证,让他们帮助辨认鸡的归属。可是如果这样的话,与他们关系要好的邻居当然要说鸡属于自己的好朋友了,实际上如果那些邻居们编瞎话做假证的话,你还真没什么办法。 思来想去,傅琰忽然心生一条姚计,便问他们:“你们都说早晨喂鸡了,你们说说,鸡早晨吃什么了?”他俩一个说是小米,另一个说是苞米粒。 傅琰吩咐手下人立刻杀鸡,剖开鸡嗉子,发现里面是小米,而没有苞米粒。于是就处罚了说鸡吃苞米粒的人。 【简单的评价】这件故事源于《南史·傅琰传》。案子虽小,没有证据还不好破,也不好服人。如前所述,如果简单地依靠旁证来定案,则也不一定发现事实的真相,容易造成盲目判案。傅琰抓住事情的缘起,掌握充分的证据,从生活的经验出发寻找最直接证据,案子就迎刃而解了。 三、拷打羊皮 北魏时,李惠任雍州刺史。有一天,有两个人来到衙门告状。这两个人一个背着盐,一个背着柴,一同扯着一张羊皮互相争辩着。只见那个背柴的人说:“我是个樵夫,平时我上山打柴时都带着这块羊皮,准备打柴累了时候铺在地上休息用。今天早上我打柴去了一个好地方,那里柴又多又好打,我没舍得休息,这不,打了一大捆。”说着话,背柴人就把背上的柴放下,指指说:“就是这一捆柴打好之后,我就背下山来,想早点回家吃饭。可是天太热,我又太累,下山之后,我就放下这捆柴,靠在一棵大树上休息。觉得硌得慌,想起这张羊皮,就把它拿出来披在背上,再靠树上休息。由于太累了,很快我就睡着了。正在睡梦中,忽然有人拨拉我,我就醒了。”说到这里,背柴人指指背盐人,说“就是这小子,我醒来一看,他就坐在我旁边,和我靠着同一棵大树休息。他见我醒了,就说:‘喂,把你的羊皮让给我一点靠靠,这树太硌人了。’我就把羊皮让给他一点。我又似睡非睡地休息了挺长时间,这个人也坐在那里没动。直到我站起来收羊皮要走,这小子却突然说这羊皮是他的,说什么也不肯让我收起来。没办法,只好来这里告状、求大老爷明断。” 这时再看那个背盐的人,已经气得涨红了脸,结结巴巴地说:“他、他倒是会说,明、明明是我的羊皮,他、他却说是他的,真、真是不讲理!” 听完他们的争辩,李惠就问手下众官吏:“你们看这羊皮是谁的?”有的说是背柴人的,有的说是背盐人的,争论不休。李惠说:“这样,我们拷打一下这块羊皮,叫它供出谁是它的主人吧。”大家都以为李惠在开玩笑,谁知李惠却是认真的,他很快叫人把羊皮挂在绳子上,拷打起来,一边还大声喝问,叫羊皮招出实情。几杖下去之后,大家刚想笑,却见从羊皮上有少许盐屑盐粒落下来,在地上落出薄薄的一层。李惠这时候就说:“羊皮已经供出了主要是背盐的!”背柴人这才招认自己的假冒罪行。 【简单地评价】这件故事摘自《北史·李惠传》。故事发生在两人之间,没有其他旁证可供检验他们各自供述的真伪,这时候羊皮本身就成了关键。因为羊皮是背盐人的,因此羊皮上就免不了沾上盐屑盐粒。拷打羊皮落下的盐屑便是物证,有物证当然就不容抵赖,因而是非立见分明。 四、蜜饯中的鼠屎 三国时期吴国第二代国君叫孙亮,他是孙权的儿子,史书上说他当上皇帝没有几个月,便又被废掉,所以叫做“废帝”。但流传至今的一则判案故事,却显示出他并不怎么笨,甚至还可称得上睿智呢!话说有一天,他在侍从们的陪同下,到西苑去游玩散心。在盛夏炎热的阳光下,他就想吃点蜜渍梅来消暑解渴,便令随从宦官到内库去取。 时间不久,派去的宦官便拿着一个有盖的银碗回来了。孙亮接过银碗,打开盖用匙搅动密渍梅,正准备美美地吃上几口,发现那里面竟然有几颗老鼠屎。孙亮非常生气,也庆幸自己没有冒冒失失地吃进嘴。这时候取蜜渍梅的宦官,装出一副很生气的样子说:“这一定是管理内库的中藏吏保管不慎,失职造成的。”孙亮立即命人传唤中藏吏,并让他携带装蜜渍梅的瓶子来见。 中藏吏很快就拿着瓶子来到堂前,遵圣旨将瓶呈上。孙亮接过一看,瓶子严严实实,心想如此严密,老鼠屎是进不去的,这也可能是去取密渍梅的人因私报复,有意陷害,便命令那个宦官退下,然后问中藏吏说:“去取密渍梅的宦官,过去是否有什么事求过你?” 中藏吏想了想,忙叩头说:“有过,有过。有一次他想借用宫中的草席,小臣心想此乃宫所用之物,怎么能轻易借人呢?于是,便拒绝了他的要求。” 孙亮一听心里就明白了,再命令下人将鼠屎破开。破开之后,发现鼠屎里边是干燥的,这说明鼠屎是新放进蜜里去的。 他便笑着说:“如果是由于保管不当,老鼠屎早就进到瓶子里,在密中浸泡的时间长了,那鼠屎的里边也应该是湿的。如今,外湿内干说明了这是取密渍梅的宦宫有意陷害中藏吏。” 孙亮的一番话,说得有理有据,那么宦官不得不低头认罪,就连在场的左右人等,也无不为之惊叹,对孙亮的处理法佩服之极。 【简单的评价】这则故事来源于《吴史》的记载。这件事一方面表明孙亮这个人,不人云亦云,听见就是雨,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,作为一个皇帝,这一点很难得的,所以他才没有冤枉人。另一方面,也说明许多疑难案件,表面上非常棘手,做案人又从中精心布置,使人无从判断案件真实情况。但如果审案者认真观察,从生活出发,从日常经验出发,就一定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的。 隋朝的名臣裴政说:“凡是审理案件,有两个方法。一是考察情理,一是依靠证据。”依靠证据的方法,时使用,考察情理的方法,揭露奸伪时使用,上面的几个案子,极有考察证据的,又有考察情理的方法。这对我们现代人有很好的启示。在诉讼法上,有一个说法,“证据是诉讼之王”。要想查清案情、核实奸伪,就应该高度重视物证的重要性,或依靠生活经验、或依靠事物的本来性质,一环套一环,逻辑层层相联,最终能够公正高效的解决疑案,还回人们的公道。 责任编辑:群 言 |
|
|
版权与免责声明:
1.凡本网注明来源为"宇萃律师在线”的所有作品,包括文字与图片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2. 凡注明"来源:xxx(非本站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本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
3. 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 |
|
|
热门·图文 |
 |
|
|
点击·排行 |
 |
|
|
最新·发布 |
 |
|
|
|